【央视网】【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金豆娘娘”李艳华:培育更优质的中国大豆种子
央视网消息(记者 朱春燕):“这块大豆长得真的很美很漂亮!”研究员李艳华带记者走到一块大豆试验田前,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她说,这是今年育种大豆的其中一个品种,不仅颗粒饱满,而且大豆叶子没有病斑,呈一片亮丽的金黄色。
9月3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黑龙江主题采访来到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走进实验田探访育种大豆。
我国大豆自给率不足,严重依赖进口。科研人员致力于培育产量更高、质量更优的大豆品种。李艳华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寒区大豆育种学科组组长,攻关目标是培育适应东北高寒地区种植和加工的优质大豆品种。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寒区大豆育种学科组组长李艳华
一个新的大豆品种,真正成为种子,种植到农田里,需要经过反复的试验验证。
李艳华每年做300多个大豆杂交组合,在实验田里培育。大豆的花期短,一天当中真正能进行杂交实验的时间只有清晨4点到上午10点的时间。每到大豆的花季,她凌晨三四点钟就到试验田工作。大豆育种不但时间上不讲究“朝九晚五”,成效上也得“看天吃饭”。她说,在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也曾因为天气原因遇到过“颗粒无收”的年头,而今年,预计会有好收成。
为了争取更多育种时间,每年秋季,李艳华都要跨越4600公里的行程,往返在我国版图上最北至最南的两省之间,把种子从海伦带到海南“避寒”繁殖,进行“北种南繁”。第二年春季再把培育的种子带回海伦继续实验,这样可以增加一到两个生长季,将育种稳定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育种过程漫长,选种百千挑一,多年来,李艳华培育过大量育种材料,每年都有几千上万份,从大量育种材料中,已审定大豆品种只有17个,成功转化3800万元。2022年,其课题组培育的东生大豆种子销售量达到5.66万吨,种植面积达到1400万亩。
李艳华告诉记者,除传统育种外,基因编辑产品愈见成熟,这也将是一种提高我国大豆产量的新途径之一。
大豆种植对黑土地保护有着积极作用。大豆成长可以减施化肥,从而保护土壤。据研究,大豆每年固氮1600-1800万吨。
科研工作之余,李艳华还专门组建微信群,与农民和农业企业人员交流,开展大豆新技术培训。近几年来,她通过农民夜校,科普之冬、田间短训等累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班上百期,培训数千人次,农民朋友们称她为“金豆娘娘”。
李艳华扎根基层、潜心研究、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正激励了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在这个东北黑土区的中心地带,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每年从事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员约五十人,进行课题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一共五十多人,他们为农业发展进步而拼搏奋斗
编辑:朱春燕 责任编辑:索刚雷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