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频道】履职一年间丨更好保护黑土粮仓 他从让土地“畅快消化”开始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作为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总指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多年来带领科研团队走乡村、串农户,解决黑土地保护上的难点、痛点,大力推动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为保护黑土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言献策。
为了进一步了解黑土地种植区农户在耕地中遇到的问题,春节前夕,姜明和农业科技人员来到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与当地农户展开座谈,倾听大家对这几年免耕技术推广的建议。
农安县众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户 董桂文:什么叫免耕呢?我个人理解就是不清理秸秆、不耕地,直接播种,这就叫免耕。
农安县众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户 陈忠国:免耕播种都在陈家店村达到80%。有的时候秸秆量大的话,就把苗带都覆盖上了,有的时候一播种的时候,落在秸秆上了。
全国政协委员 姜明:咱们现在做这些工作其实也就是响应总书记的指示和号召,一方面把黑土地保护好,同时还能提高地力,使粮食能增产。
听完农户们的建议,姜明又带着农业科技人员来到当地大田里,实地调研冬季黑土地保护情况。姜明说,要想保护好黑土地,又让老百姓每年增产增收,唯一途径就是多听百姓心声,多实地调研。
全国政协委员 姜明:总是秸秆覆盖,你年年往里再覆盖秸秆,土地根本就消化不了,没法分解掉。
姜明认为,如何正确因地制宜地应用秸秆还田和免耕技术需要靠农业科技人员的智慧。尽管秸秆还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抑制春季沙尘暴,增加黑土地的有机肥,但是连年秸秆覆盖还田,会不会带来副作用,造成土壤“消化不良”?因此定期定时搞好土壤监测分析很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 姜明:一个是对雪的盖度和深度进行监测。第二个就是看一下土壤样品,包括秸秆里面含的一些病原体来进行监测。
加强黑土保护与利用协调,筑牢农业发展根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大事。
为此,2021年、2022年,姜明两次参加了全国政协“加强黑土地保护”民主监督活动,深入田间地头、实验室、企业实地调研,撰写的相关建议被纳入最终的调研报告中。去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姜明首次提出了建设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大科学装置的提案,希望可以更加科学精准地评估土壤产能和促进地力提升,为农业集约化、数字化管理和高质高效产出提供国际领先的研究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 姜明:我们国家现在农业的科学装置目前建成的还没有,这个建议也得到了我们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包括我们吉林省发改委的响应,现在推进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我们今年就可能进行建设,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提供平台基础。
姜明说,从2021年中国科学院联合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以来,目前已经设置了6个基础研究项目和7个万亩示范区,黑土地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2.72亿亩。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要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力度,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今年两会,姜明还将围绕如何应对秸秆打包带走黑土、实现黑土地的再利用提出提案,为保护和利用好黑土地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 姜明:2023年我是带着团队经过野外的调研、现场的测定,发现秸秆打包带走黑土的量还是很大的。提案里面提出如何减少这个黑土的携带量,包括打包以后黑土的如何再利用等。我们会持续地围绕黑土地保护开展相关研究,为子孙后代提供非常肥沃的土地来耕耘,实现国家粮食安全。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吉林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