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2024年中俄作物分子育种研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研讨会上,30余位来自作物分子育种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报告。各位专家分别介绍了现阶段大豆、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与参会专家就现阶段中俄两国在作物分子育种领域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纷纷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创新为重点突破方向,主攻东北大豆、玉米和水稻三大作物,建设了“东北亚种质资源综合研究中心”“大豆人工智能设计育种科技创新平台”和“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形成了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系统,实现了分子育种的技术产业化应用。目前已经建立了40万个株系的大豆突变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突变体库,以及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的元件库和基因资源库。通过自主研发的育种芯片及其后代分级检测技术对不同世代进行精准筛选,利用研发的育种加速技术实现了每年5代的快速繁育。应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选育出国内北方新品种“东稻122”“东生118”等高产、高油酸和耐盐碱品种。“东生”系列大豆品种成果转化金额达5000万元,推广应用面积7000多万亩,为地方增加经济效益70亿元以上。
在中俄交流合作方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已经有5个优质大豆品种通过了农业部进出口审批,今年已经在俄罗斯开展了品种区域实验。此外,会上发布了《2024中俄作物分子育种研讨会哈尔滨联合倡议》,希望在今后的交流合作中,中俄双方能有更多的优质作物品种进行资源整合,联合攻关,为种业振兴做出贡献。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