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生89、201”测产捷报频传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刘宝辉科研团队一直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在大豆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育成8个大豆新品种。其中通过分子模块设计育种育成“东生77、78、79、85、201”5个品种,通过高光效育种体系育成“东生83”和“东生202”,通过辐射+高产高光效育种体系相结合育成矮秆耐密品种高产早熟品种东生89。育成新品种的同时,努力推进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坚持两减一增模式,积极探索良种+良法+良技的新栽培技术体系,种植推广区域覆盖黑龙江省第四、五积温带,2020年在友谊农场一分场采用“东生77”及与之配套的两减一增栽培模式,创下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292.37公斤的亩产记录,提升了大豆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今秋喜报又传。2022年秋季,来自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双鸭山市质量技术检测中心等单位的12位省级专家分成2组测产,专家组分别在黑龙江省海伦市长发镇百亩示范田和友谊县一分场百亩示范田分别对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项目—大豆新品种“东生89”和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大豆高产稳产分子基础与品种培育”——大豆新品种“东生201”百亩示范田进行实地测产,专家组严格按照理论测产和实际测产结合方法,通过随机抽样选点、称重量、量密度、田间收获等方式,现场测量,测产结果矮杆耐密品种“东生89”在海伦市示范田亩产256.99公斤,“东生201”在友谊农场百亩示范田亩产270.8公斤,均超额完成创高产的既定目标。
高产稳产始终是育种者和栽培者追求的目标,培育高产、高蛋白高产、耐密高产品种及创新育种方法是国家重要需求和解决种业“卡脖子”的重要途径。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刘宝辉科研团队与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历时多年合作,采用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和常规育种结合育成初级分子模块设计型高蛋白高产品种“东生201”,该品种籽粒浓黄,外观品质好,百粒重可达23g左右,蛋白质含量41.26%,由于具有粒大高蛋白等显著优点,深受豆农和市场欢迎;“东生89”是采用辐射+高产高光效育种体系相结合育成的矮杆耐密早熟高产品种,该品种为矮杆耐密植芽豆专用型品种,籽粒均匀百粒重14g,公顷种植45万株不倒伏,外观品质好。在全省农作物专家育种示范基地现场观摩会上经专家现场综合评价后,这两个品种从全省709个品种中脱颖而出,成为黑龙江省第二、三积温带主推品种。
在合作社种植的“东生201”收成颇丰,友谊农场振江大豆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喜笑颜开,对“东生201”他连说了几个好,并表示今年合作社采用130cm宽窄行和两减一增栽培模式,降低种植成本的同时产量和收益明显增加,今后将大面积应用该品种和栽培模式。
测产专家组省级专家表示,此次测产的“东生201”和“东生89”株型合理,籽粒外观品质好,产量均超过世界大豆主产国单产水平,可喜可贺,应加大这两个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尽快让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多产粮、产好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附件下载: